我自幼愛好繪畫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十五歲始,頗好筆翰,然恨無人教授書道,對其書法所見甚淺,后幸得姑父張世齋悉心教授,虛心習書,方才入得書法之門。
后至今我潛心學習、研究書法,虛心請教,遵循古人書道,所臨前人書帖??瑫詺W體(歐陽詢)為主,鐘繇、顏真卿為輔,行草書學習王羲之、王獻之、米芾、趙孟頫、孫過庭、智永等多位書法家。所臨之帖,須為經典,正所謂“取法乎上,僅得其中;取法乎中,僅得其下”,我學習書法,研究章法從不懈怠,現(xiàn)在漸漸的從筆法、結構、章法上獲得自己的感悟。
我個人認為,書法是寫字漂亮,但是寫字漂亮不等于書法。書法的一點一橫,一筆一畫,皆有其對應關系,行書而言,筆畫粗細、留白變化、線條飛動,所謂“動”,而楷書而言,筆畫工整、留白均勻、結構嚴謹,所謂“靜”,動靜即為陰陽,一陰一陽之謂道,正符合國學傳統(tǒng),書法字句皆有其自然之美。
孫過庭《書譜》所寫:“觀夫懸針垂露之異,奔雷墜石之奇,鴻飛獸駭之資,鸞舞蛇驚之態(tài),絕岸頹峰之勢,臨危據(jù)槁之形;或重若崩云,或輕如蟬翼;導之則泉注,頓之則山安;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,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;同自然之妙有,非力運之能成;信可謂智巧兼優(yōu),心手雙暢,翰不虛動,下必有由。一畫之間,變起伏于鋒杪;一點之內,殊衄挫于毫芒。況云積其點畫,乃成其字;曾不傍窺尺犢,俯習寸陰;引班超以為辭,援項籍而自滿;任筆為體,聚墨成形;心昏擬效之方,手迷揮運之理,求其妍妙,不亦謬哉!”其意思是“看到書法的線條、造形變化:有的像懸針、有的像垂露;有的如奔雷、如墜石,如鴻飛、如獸散,如鸞舞、如蛇驚,如面臨斷崖、背有頹峰,如腳踏危地、手抓枯木的驚險,有的重得像黑壓壓的云層,有的輕淡如蟬翼;有的帶筆讓你覺得如泉在流注,有的停頓處,如山岳般安穩(wěn);纖細處,像新月出現(xiàn)在天涯;疏落處,宛如群星分布在天河;意像豐富得像自然界般奇妙,不是光靠人工設計安排可以做到的。真可謂智慧和技巧兼?zhèn)?,心和手搭配無間了。王獻之他們筆不妄動,每一下筆都有它的理由:小到一個點,一條線,筆鋒都要做出各種細微的變化。更別說一個字了。不鉆研名跡,時時學習,卻拿班超投筆來作擋箭牌,以項籍不肯學書而引以自滿;信筆涂鴉,于書寫方法、書法道理茫然不知,想寫出美妙的字?門都沒有!
在我看來每個字有它自己的世界,章法更有章法之美,楷書工整嚴謹、剛正不阿;行草千變萬化、飄逸自然;章法變動自然、美不勝收,此為書法;而筆法更是書法創(chuàng)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,執(zhí)筆書寫,點畫間無比體現(xiàn)筆法,沒有筆法,談何書法。
臥龍先生曾言:“非寧靜無以致遠”。因此,我認為書法可靜人心、可修其身、可養(yǎng)其性。學習書法持之以恒,會使人心胸開闊,達到修身養(yǎng)性的目的。在我看來書法沒有頂峰,只有努力后達到的更好。
我喜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更頗愛書法,愿在書道上不斷前進,對書法的研究和學習會不斷深入。我愿意向任何一個書法愛好者分享心得,探討書道,共同學習這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美。(黨群工作部 郭義軒)